下列對實驗現象的解釋或結論正確的是
選項 | 實驗操作 | 實驗現象 | 解釋或結論 |
A | 向蔗糖中加入濃硫酸 | 蔗糖變黑,體積膨脹,放出有刺激性氣味氣體 | 濃硫酸具有脫水性和強氧化性,反應中生成 C 、 SO 2 和 CO 2 等 |
B | 向某溶液中加入鹽酸酸化的 BaCl 2 溶液 | 有白色沉淀產生 | 該溶液中一定含有 |
C | 向苯中滴入少量濃溴水,振蕩,靜置 | 溶液分層;上層呈橙紅色,下層幾乎無色, | 苯和溴水發生取代反應,使溴水褪色 |
D | 向濃度均為 | 出現黑色沉淀 | |
A . A B . B C . C D . D
A
【解析】
【詳解】
A .向蔗糖中加入濃硫酸,蔗糖變黑,說明生成 C 單質,濃硫酸具有脫水性,體積膨脹,放出有刺激性氣味氣體,說明有 和
生成,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,選項 A 正確;
B .向某溶液中加入鹽酸酸化的 溶液,有白色沉淀產生,還可能含有
,選項 B 錯誤;
C .苯和溴水不能發生取代反應,是苯萃取了濃溴水中的 而使溴水褪色,故溶液分層;上層為溴的苯溶液,呈橙紅色,下層為水層,幾乎無色,選項 C 錯誤;
D .向濃度均為 和
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
溶液,出現黑色沉淀,說明
,選項 D 錯誤。
答案選 A 。
研究電化學腐蝕及防護具有重大意義。鐵片在海水中發生腐蝕的模擬裝置如圖所示,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
A .鐵片作負極,被腐蝕
B .將海水換成蒸餾水,鐵片腐蝕速率減慢
C .碳棒上發生的電極反應為
D .將碳棒換成鋅片,鐵片不易被腐蝕
C
【解析】
【分析】
根據圖中信息可知,裝置為原電池,鐵片為負極,碳棒為正極,據此分析解題。
【詳解】
A .鐵片作負極,被腐蝕, A 正確;
B .將海水換成蒸餾水不含電解質,鐵片腐蝕速率減慢, B 正確;
C .海水為中性,碳棒上發生吸氧腐蝕,電極反應為 , C 錯誤;
D .將碳棒換成鋅片,鐵片不易被腐蝕,鋅片比鐵活潑,鋅片做負極, D 正確;
答案選 C 。
用黃銅灰渣 ( 含有 Cu 、 Zn 、 CuO 、 ZnO 及少量 FeO 、 Fe 2 O 3 ) 生產晶體 Cu(NO 3 ) 2 ·3H 2 O 的流程如圖所示,下列說法正確的是
A . “ 浸取 ” 時使用濃硫酸可加快反應速率
B .濾液 II 中一定含 Zn 2+ 、 Fe 2+ 、 SO 離子
C .若制得純度較高的 Cu(NO 3 ) 2 ·3H 2 O ,反應中所加 Zn 需過量
D .將 Cu(NO 3 ) 2 溶液蒸發濃縮、冷卻結晶、過濾得到 Cu(NO 3 ) 2 ·3H 2 O
B
【解析】
【分析】
黃銅灰渣含有 Cu 、 Zn 、 CuO 、 ZnO 及少量 FeO 、 Fe 2 O 3 ,加入稀硫酸, Cu 不溶于稀硫酸,濾渣 Ⅰ 是 Cu ; Zn 、 CuO 、 ZnO 、 FeO 、 Fe 2 O 3 和硫酸反應生成 Zn 2+ 、 Cu 2+ 、 Fe 2+ 、 Fe 3+ ,銅把少量的 Fe 3+ 還原為 Fe 2+ ,加入適量的鋅粉,把 Cu 2+ 還原為 Cu ,銅和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溶液,蒸發濃縮、冷卻到 30℃ 以上結晶、過濾得到 Cu(NO 3 ) 2 ·3H 2 O 。
【詳解】
A .濃硫酸中氫離子濃度小, “ 浸取 ” 時使用濃硫酸不能加快反應速率,故 A 錯誤;
B .加入適量的鋅粉,把 Cu 2+ 還原為 Cu ,所以濾液 II 中一定含 Zn 2+ 、 Fe 2+ 、 SO 離子,故 B 正確;
C .若反應 Ⅰ 中加入過量的 Zn ,得到的固體中 Cu 中含有 Zn 、 Fe 雜質,產品 Cu(NO 3 ) 2 ·3H 2 O 中含有硝酸鋅、硝酸鐵,故 C 錯誤;
D . Cu 2+ 會水解,故在蒸發 Cu(NO 3 ) 2 溶液時,要加硝酸抑制 Cu 2+ 水解,再冷卻結晶,故 D 錯誤;
選 B 。
以 CO 和 H 2 為原料合成甲醇是工業上的成熟方法,直接以 CO 2 為原料生產甲醇是目前的研究熱點。我國科學家用 CO 2 人工合成淀粉時,第一步就需要將 CO 2 轉化為甲醇。
已知: ①CO(g)+2H 2 (g) CH 3 OH(g) ΔH 1 =-90.5kJ?mol -1
②CO(g)+H 2 O(g) CO 2 (g)+H 2 (g) ΔH 2 =-41.1kJ?mol -1
③2H 2 (g)+O 2 (g)=2H 2 O(g) ΔH 3 =-483.6kJ?mol -1
下列說法 不正確 的是
A .若溫度不變,反應 ① 中生成 1mol CH 3 OH(l) 時,放出的熱量大于 90.5kJ
B . CO 2 與 H 2 合成甲醇的熱化學方程式為: CO 2 (g)+3H 2 (g) CH 3 OH(g)+H 2 O(g) ΔH=-49.4kJ?mol -1
C .通過電解制 H 2 和選用高效催化劑,可降低 CO 2 與 H 2 合成甲醇的反應的焓變
D .以 CO 2 和 H 2 O 為原料合成甲醇,同時生成 O 2 ,該反應需要吸收能量
C
【解析】
【詳解】
A . 1molCH 3 OH ( g )能量高于 1molCH 3 OH ( l ),反應物的總能量相同,根據能量守恒定律,若溫度不變,反應 ① 中生成 1molCH 3 OH ( l )時,放出的熱量大于 90.5kJ ,故 A 正確;
B .根據蓋斯定律 ①-② 得反應 ④CO 2 (g)+3H 2 (g) CH 3 OH(g)+H 2 O(g)ΔH= ( -90.5+41.1 ) kJ?mol -1 =-49.4kJ?mol -1 ,故 B 正確;
C .催化劑可降低 CO 2 與 H 2 合成甲醇的反應的活化能,但不改變反應的焓變,故 C 錯誤;
D .根據蓋斯定律 ④×2-③×3 得 2CO 2 (g)+4H 2 O(g) 2CH 3 OH(g)+3O 2 (g) ΔH= ( -49.4×2+483.6×3 ) kJ/mol=+1352kJ/mol > 0 ,則該反應需要吸收能量,故 D 正確;
故選 C 。
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
A .化學平衡發生移動,平衡常數必發生變化
B .加入催化劑,單位體積內反應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數不變
C .合成氨時將氨液化分離,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,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
D .恒溫恒容容器中, N 2 (g)+3H 2 (g) 2NH 3 (g) 達平衡后,改變條件使平衡正向移動,再達平衡時 NH 3 的體積分數一定增大
C
【解析】
【詳解】
A .改變濃度、壓強時,平衡移動,平衡常數不變;只有改變溫度,平衡常數才發生改變,故 A 錯誤;
B .加入催化劑,活化能降低,單位體積內反應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數增大,故 B 錯誤;
C .合成氨時將氨液化分離,平衡正向移動,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,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,故 C 正確;
D .恒溫恒容容器中, N 2 (g)+3H 2 (g) 2NH 3 (g) 達平衡后,再通入氮氣,平衡正向移動,再達平衡時 NH 3 的體積分數可能降低,故 D 錯誤;
選 C 。
本卷還有48題,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~
該作品由: 用戶周建國分享上傳
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。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。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系 可圈可點 ,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