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煤灰是火電廠的大宗固廢。以某電廠的粉煤灰為原料 ( 主要含 和
等 ) 提鋁的工藝流程如下:
回答下列問題:
(1)“ 浸出 ” 時適當升溫的主要目的是 _______ , 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_______ 。
(2)“ 浸渣 ” 的主要成分除殘余 外,還有 _______ 。實驗測得,
粉煤灰 (
的質量分數為
) 經浸出、干燥后得到
“ 浸渣 ”(
的質量分數為
) ,
的浸出率為 _______ 。
(3)“ 沉鋁 ” 時,體系中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下圖所示,加入 沉鋁的目的是 _______ , “ 沉鋁 ” 的最佳方案為 _______ 。
(4)“ 焙燒 ” 時,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 。
(5)“ 水浸 ” 后得到的 “ 濾液 2” 可返回 _______ 工序循環使用。
(1) 提高浸出率 ( 或提高浸出速率 )
(2) 和
84%
(3) 使更多的鋁元素轉化為晶體析出,同時保證晶體純度 ????高溫溶解再冷卻結晶
(4) 或
(5) 沉鋁
【分析】粉煤灰為原料 ( 主要含 SiO 2 、 Al 2 O 3 和 CaO 等 ) 加入硫酸,浸渣為二氧化硅、硫酸鈣,加入硫酸鉀,產生復鹽明礬沉鋁,干燥脫水,焙燒產生氧化鋁、硫酸鉀和二氧化硫或三氧化硫氣體,水浸除去硫酸鉀,得到氧化鋁。
【詳解】( 1 )溫度高速率大, “ 浸出 ” 時適當升溫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反應速率,提高浸出率; Al 2 O 3 和 H 2 SO 4 發生反應生成 Al 2 (SO 4 ) 3 和 H 2 O ,離子反應方程式為 Al 2 O 3 +6H + =2Al 3+ +3H 2 O ;
故答案為:提高浸出率 ( 或提高浸出速率 ) ; Al 2 O 3 +6H + =2Al 3+ +3H 2 O 。
( 2 ) “ 浸渣 ” 的主要成分除殘余 Al 2 O 3 外,還有二氧化硅、硫酸鈣; 5.0g 粉煤灰 Al 2 O 3 的質量為 5.0g×30%=1.5g , 3.0g“ 浸渣 ”Al 2 O 3 的質量為 3.0g×8%=0.24g ,則 Al 2 O 3 的浸出率為 ;
故答案為: SiO 2 和 CaSO 4 ; 84% 。
( 3 )根據沉鋁體系中, Al 2 (SO 4 ) 3 ·18H 2 O 溶解度最大, KAl(SO 4 ) 2 ·12H 2 O 溶解度最小,更容易析出,加入 K 2 SO 4 沉鋁的目的是更多的使 Al 2 (SO 4 ) 3 轉化為 KAl(SO 4 ) 2 ·12H 2 O ,使更多的鋁元素轉化為晶體析出,同時保證晶體純度; KAl(SO 4 ) 2 ·12H 2 O 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, “ 沉鋁 ” 的最佳方案為高溫溶解再冷卻結晶;
故答案為:使更多的鋁元素轉化為晶體析出,同時保證晶體純度;高溫溶解再冷卻結晶。
( 4 ) “ 焙燒 ” 時, KAl(SO 4 ) 2 分解為 K 2 SO 4 、 Al 2 O 3 和 SO 3 或 K 2 SO 4 、 Al 2 O 3 、 SO 2 和 O 2 ,反應方程式為 2KAl(SO 4 ) 2 K 2 SO 4 +Al 2 O 3 +3SO 3 ↑ 或 4KAl(SO 4 ) 2
2K 2 SO 4 +2Al 2 O 3 +6SO 2 ↑+3O 2 ↑ ;
故答案為: 2KAl(SO 4 ) 2 K 2 SO 4 +Al 2 O 3 +3SO 3 ↑ 或 4KAl(SO 4 ) 2
2K 2 SO 4 +2Al 2 O 3 +6SO 2 ↑+3O 2 ↑ 。
( 5 ) “ 水浸 ” 后得到的 “ 濾液 2” 成分為 K 2 SO 4 ,可在沉鋁工序循環使用;
故答案為:沉鋁。
離子 | 檢驗試劑 | 實驗步驟 | 實驗現象 | 離子方程式? |
K+ | 焰色反應 | ①鉑絲在火焰上灼燒至原火焰色②蘸取溶液,放在火焰上灼燒,觀察火焰顏色。 | 淺紫色(通過藍色鈷玻璃片觀察鉀離子焰色) | —— |
Na+ | 焰色反應 | 火焰分別呈黃色 | ||
NH4+ | NaOH溶液(濃)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NaOH濃溶液并加熱 | 生成有刺激性氣味、使濕潤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 | NH4++OH-=NH3↑+H2O |
Al3+ | 加NaOH溶液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| 加入適量NaOH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,該沉淀溶于過量NaOH溶液中 |
Al3++3OH-=Al(OH)3↓ |
Cu2+ | 濃氨水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濃氨水 | 加入適量濃氨水后生成藍色沉淀,該沉淀溶于過量濃氨水中,溶液呈深藍色 |
Cu2++2OH-=Cu(OH)2↓???Cu(OH)2+4NH3·H2O=[Cu(NH3)4]2++2OH-+4H2O |
Ag+ | ①稀鹽酸或可溶性鹽酸鹽②稀HNO3③氨水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稀鹽酸再加入稀HNO3向過濾出的沉淀中加氨水 | 生成白色沉淀,不溶于稀HNO3,但溶于氨水,生成[Ag(NH3)2]+ | Ag++Cl-=AgCl↓ |
Ba2+ | 稀H2SO4或可溶性酸鹽溶液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稀H2SO4再加入稀HNO3 | 產生白色沉淀,且沉淀不溶于稀HNO3 | Ba2++SO42-=BaSO4↓ |
Fe3+ | KSCN溶液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或加NaOH溶液或加苯酚 | 變為血紅色溶液 | Fe3++3SCN-=Fe(SCN)3 |
加NaOH溶液 | 產生紅褐色沉淀 | Fe3++3OH-=Fe(OH)3↓ | ||
加苯酚 | 溶液顯紫色 | Fe3++6C6H6OH→[Fe(C6H5O)]3-+6H+ | ||
Fe2+ | ①加NaOH溶液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露置在空氣中 | 開始時生成白色Fe(OH)2沉淀,迅速變成灰綠色,最后變成紅褐色Fe(OH)3沉淀。 | Fe2++2OH-=Fe(OH)2↓ 4Fe(OH)2+O2+2H2O=4Fe(OH)3 |
②KMnO4 (H+)溶液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KMnO4(H+)溶液 | KMnO4(H+)紫色褪去 | MnO4-+5Fe2++8H+=5Fe3++Mn2++4H2O | |
③K3[Fe(CN)6]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K3[Fe(CN)6]溶液 | 出現藍色Fe3[Fe(CN)6]2沉淀 | 3Fe2++2[Fe(CN)6]-=Fe3[Fe(CN)6]2↓ | |
④KSCN溶液,新制的氯水 | 加入KSCN溶液,新制的氯水 | 加入KSCN溶液不顯紅色,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,立即顯紅色。 | 2Fe2++Cl2=2Fe3++2Cl-Fe3++3SCN-=Fe(SCN)3 |
離子 | 檢驗試劑 | 實驗步驟 | 實驗現象 | 離子方程式 |
CO32- | ①BaCl2溶液、稀鹽酸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再向沉淀中加入稀鹽酸 | 加入B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,沉淀溶于稀鹽酸,并放出無色無味氣體 | Ba2++CO32-=BaCO3↓ BaCO3+2H+=Ba2++CO2↑+H2O |
②稀鹽酸、Ca(OH)2溶液 | 加入稀鹽酸后放出的氣體通入使澄清的Ca(OH)2溶液 | 加入稀鹽酸后放出無色無味氣體,通入澄清的Ca(OH)2溶液變渾濁 | CO32-+2H+=H2O+CO2↑??? ?Ca2++2OH-+CO2=CaCO3↓+H2O | |
SO42- | BaCl2溶液、稀硝酸或稀鹽酸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再向沉淀中加入稀鹽酸 |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或稀鹽酸的白色沉淀 | Ba2++SO42-=BaSO4↓ |
SO32- | ①BaCl2溶液、稀鹽酸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再向沉淀中加入稀鹽酸 | 加入B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,沉淀溶于稀鹽酸,并放出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| SO32-+2H+=H2O+SO2↑ |
②稀鹽酸、品紅溶液 | 加入稀鹽酸后放出的氣體通入品紅溶液 | 加入稀鹽酸后放出的氣體使品紅溶液褪色 | SO32-+2H+=H2O+SO2↑ | |
Cl- | AgNO3溶液、稀硝酸或稀鹽酸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,再向沉淀中加入稀鹽酸 |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或稀鹽酸的白色沉淀 | Ag++Cl-=AgCl↓ |
Br- | AgNO3溶液、稀硝酸或稀鹽酸 |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或稀鹽酸的淺黃色沉淀 | Ag++Br-=AgBr↓ | |
I- | AgNO3溶液、稀硝酸或稀鹽酸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,再向沉淀中加入稀鹽酸 |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黃色沉淀 | Ag++I-=AgI↓ |
②新制氯水,淀粉溶液 |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,再加入淀粉溶液 | 滴入新制Cl2,振蕩后再滴入淀粉溶液,變藍 | Ag++I-=AgI↓ 2I-+Cl2=I2+2Cl-??? I2遇淀粉變藍 |
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